全国服务热线0886-06537281

联系我们
CONTACT

手机:13765442811
电话:0886-06537281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352号
邮箱:admin@youweb.com

客户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客户案例

“一颗星”到“满天星”——关于保定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传承发展“李保国精神”综述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5-14 20:38:53点击量:

  2016年6月,习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保定市始终牢记习殷切嘱托,深入践行李保国精神,积极鼓励支持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教授、专家等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特别是深化与河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涌现出了一批“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式的专家群体,闯出了一条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的新路子。当前,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校地合作成果更加丰硕,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遍地开花,博士农场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批批农业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农业职业经理人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帮扶农民,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笑脸开了,幸福的生活比蜜甜,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河北农业大学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科技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太行山道路”。

  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校史馆内,有这么一份“太行山道路”优秀教师名单——“王健(已故)、杨文衡(已故)、李保国(已故)、张立峰、孙建设、皇甫中泗、谷子林、刘俊峰、高洪波、李忠勇、张雪梅……”这份名单中的人,有的正值壮年,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却已故去;有的长于养殖,有的专攻林果,有的精于蔬菜,串起了河北农业大学40多年来薪火相传、扎根太行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一位位农大党员,见证了“当代愚公”助力太行山区农业振兴、实现脱贫攻坚的整个过程。回顾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探索、荣光——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成功铺就“太行山道路”。1978年,为解决我省太行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河北省科委决定利用科学技术综合开发治理太行山区,设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河北农业大学是主承担单位。从1979年春天开始,河北农业大学组织了6个系、15个学科专业的70余名教学和科技人员奔赴太行山区,开始了送科技上太行的科技支农、科技兴农之路。王健、杨文衡、张润身等教授在易县阳谷庄建立了第一个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太行山的试验区,以开发果树和畜牧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一批相关课题。从1979年到1981年,阳谷庄试验区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人均年收入由54元提高到226元,粮食由人均不足150公斤达到300多公斤。1981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被纳入国家“六五”重点攻关计划。1986年2月,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同年,受到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嘉奖,被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育成果特等奖。

  第二阶段:坚守、奋进、辉煌——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进一步铸就“太行山道路”金字招牌。“太行山道路”赢得的赞誉,进一步激发了河北农业大学师生科技兴农的热情,他们长期坚持、不遗余力、踏实工作,为“太行山道路”添砖铺石。到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师生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区24个县(市)的沟沟坎坎,把科技星火撒遍了每个山乡,为社会创造了43亿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4月7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河北农业大学及其试验区,对河北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做法大加赞赏。1996年9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和河北省委联合在北京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号召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向河北农业大学学习,从而使“太行山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创造了河北农业大学发展的辉煌,成功铸就了这块金字招牌。

  第三阶段:创新、复制、提升——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走出一条科技支农、科技兴农新路子。“太行山道路”有起点,但没有终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农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化、规模化、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很快。为适应新形势,保定市持续加大与河北农业大学的合作力度,把“太行山道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李保国是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的重要领头人之一。2000年,为了破解核桃品质差、品种杂的难题,李保国教授开始了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亮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等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创立了一批引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样板。2006年,河北农业大学孙建设教授,把从美国学习到的先进苹果种植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实践,在顺平县大悲乡建起了河北农业大学顺平水果试验示范站;2014年,依托试验示范站,创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建起了以苹果种植为主导,以休闲旅游、产品加工为延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园区。2017年7月,保定市弘扬改革先锋李保国精神,借势把“太行山道路”向更深和更高层次推进。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全市全面推广“第壹驿站”经验,并按照“六个一”模式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并能带动全县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首期不少于100万元,以后每年不少于30-50万元),明确一个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河北农业大学组建一支基于产业链需求的专家团队,在当地建成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学生和当地的专业人才。目前,保定市共建成“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涵盖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中药材、苗木、食品加工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644项,吸引了孙建设、周宏宇、许建锋等一大批农业专家学者加入,形成“专家教授领、专业团队教、技术能手帮”的“金字塔”型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人才在科技助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上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借势、拓展、推广——开启新时代校地合作新篇章,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乡村振兴场景。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作为农业大市,在科技兴农方面,保定市不断探索、从未停歇。为让更多力量注入保定,加速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保定市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弘扬李保国精神,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积极推动农高区、博士农场等科技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农民。特别是2022年12月,在河北农业大学120年校庆之际,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合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乡村振兴场景创新实践项目正式启动,打造校地合作升级版。创新实践项目分为校企兴村、都市农业、乡村振兴综合体、未来食品和人才兴村五大场景工程,包括推进创建“学院+企业+村支部”和美乡村场景、合作共建“博士农场”、联合创建河北省食品实验室、农产品加工提速行动、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良好农业示范区、创立种业振兴综合体、推进青年才俊挂职等20项内容,实现项目、产业、人才等多点发力。目前,创新实践项目在保定正在一项一项落地,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如,组建34支专家团队,打造了34个“农业科技小院”,全面开展技术服务、新农人与乡土人才培育;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分批分类对全市5145名村党组织书记、2730名农业合作社领头人和一批新农人、产业带头人进行全覆盖培训;牵头联合预制菜产业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河北省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用好高校人才资源,打造河北大学生命健康、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河北农业大学都市现代农业、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元宇宙、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据服务等“环高校创新知识圈”。

  40多年来,在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中,一代又一代河北农业大学人探索、奉献、坚守、创新,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太行山第一驿站孙建设等一个个闪亮的时代新星,使“太行山道路”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疯子”……众多名头之下是一位深入践行太行山精神的普通教授,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说他是“一颗星”,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太行山的角角落落,用自己的学识让一个个贫困山村走出了困境,让老百姓从心里认可了这位“普通人”。35载,或探索于羊肠险径上,谋划于乱石荒坡旁,或求真于科研实验室,务实于果树林中,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或品牌,都凝聚着这位教授辛劳的汗水。

  时间倒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普通人”。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仅1周后的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投身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这一干就是十几年。20世纪90年代,以李保国为代表的河北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接过先辈的接力棒,逐渐挑起了太行山开发的“大梁”。参加工作后的30多年里,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2016年4月10日,58岁的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即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用一生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太行山精神。

  传承李保国精神,沿着新时代“太行山道路”前行,河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教授群体持续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故事。果树专家马宝焜,带着学生们将刚刚从国外引进的红富士苹果种到了顺平山区;和李保国同年毕业留校的张立峰,跟随小麦专家徐海光去了唐县军城;比李保国晚一年毕业留校的谷子林,则开始了在太行山区的养兔生涯;高洪波在定兴扎根研究设施蔬菜,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菜博士”……

  时光荏苒,“太行山道路”上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却传承至今。传承这一精神的,还有河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生。2016年5月,河北农业大学率先组建成立“李保国志愿服务队”,全校师生以李保国为榜样,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学生们在教学实习和社会调研中助力农村扶贫的案例比比皆是——在顺平、满城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研究生服务队帮村民解决核桃生产遇到的难题;在顺平神北村,园艺学院服务队义务开展果树、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在张家口涿鹿、怀来,资环学院服务队对葡萄烂棒病、黑豆病等病害进行技术指导;在唐县,城建学院服务队开展山地测量、产业规划,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参与太行山农业开发的过程中,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成为了照亮一方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颗星”。

  在太行山精神的激励下,校地合作让更多的教授、学子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中国农大、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满天星”正在保定这片大地上持续发光发热,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星火燎原之势已然形成。

  保定市与河北大学合作成立双卓教育学院,对基层校长、教师进行培训;与河北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乡村医师学院,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在持续发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作用的基础上,一批新的助力乡村振兴的载体、群体涌现出来。

  ——农业科技特派员。为针对性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农产品标准质量差等问题,保定市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了《保定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办法》,面向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引入944名农业科技人才,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动服务模式由“单兵作战”向“组团联动”转变,向二、三产业拓展,向产业链各环节、“政产学研金”联盟转变。“李保国教授是‘一颗星’,993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是‘满天星’。从‘一颗星’到‘满天星’,散落在太行山上、保定大地上、燕赵大地上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蠡县麻山药、安国中药、满城草莓、望都辣椒,高端科研育种推广示范基地、草莓健康种苗繁育中心……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一批农业特色品牌正在崛起,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一批成果展示基地正在迸发活力,推动保定乡村大地融入都市现代农业。

  ——“博士农场”。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从2022年开始,保定市聚力建设“博士农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全职或柔性引进100名(个)博士(团队),分期建设一批规模化的高价值、高效益、高品质的“博士农场”,每个县(市、区)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明确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谋划建设5个左右“博士农场”。目前,已引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团队108个,高端人才413人,涵盖良种繁育、设施农业、苗木花卉、智慧农场、农产品加工、中药材等多个领域。为提升“博士农场”建设效果,保定市接连出台了《保定市“博士农场”绩效考核办法》《关于扎实推进“博士农场”建设的通知》《关于评定首批“精品博士农场”的通报》等文件。目前,博士农场已培育引进新品种252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91个,联动经营主体2886家。以涿州河北盛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博士团队为例,团队研究出来的功能性鸡蛋,有提高免疫力的富硒鸡蛋、美容养颜的虾青素鸡蛋、促进大脑发育的DHA鸡蛋等,这样的鸡蛋市场价5元,是普通鸡蛋的5倍,仅2023年,就为该公司带来收入80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金蛋”。

  ——农业职业经理人。为探索出一条农业专业人才引进的新路子,2023年,保定市委深入谋划、积极组织,从全国高校广泛招聘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市农发集团签订劳动合同,全部分配到各乡镇、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一线元/月(含五险一金等)的生活补贴和落户、购房、租房、交通等各类补贴,以及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党团组织生活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这一政策的牵引下,目前,保定已首批聘用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240名涉农专业毕业生;培养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2252人,初步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强管理能力和较高经营水平的高素质职业“农人”。

  ——保定国家农高区。为深入挖掘中国农大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保定市依托涿州教学实验场,规划建设148平方公里的保定国家农高区,努力将保定农高区建设成为种业硅谷、健康肽谷、数字农谷和农业科技人才高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都市现代农业强市新场景。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园、各类生产基地,联合当地规模经营主体,协同打造集试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展示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推动保定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全省前列,真正为保定农业高质量发展装上“智”驱动、科技“芯”。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推动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保定市大力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行动,因村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开发产业带动型、土地流转型、乡村旅游型、服务创收型、物业经济型、股份合作型等6种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路径,助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市3742个村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全市七成多的行政村,形成以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为基础,民宿旅游、种养殖、劳务、物业服务等多种形式合作社共同发展的“1+N”支部领办合作社体系,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7亿元。

  新时代的保定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在太行山精神的激励下,依托专家、教授、科技团队的“智力输出”,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保定努力探索路径、提供方案、打造场景,沿太行山发展文冠果产业、太行步游小径、都市设施农业、高标准规划太行山经济带等一幅幅产业画卷正在奋笔疾书,新时代“太行山道路”越走越稳,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着更高质量、更有韧性、更有活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努力迈进,未来愈加光明无限。(保定市委办公室 保定市委研究室供稿 执笔:黄建中 冯颖文 鲍俊峰)

  保定市始终深入践行李保国精神,积极鼓励支持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教授、专家等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特别是深化与河北农业大学校地合作,涌现出了一批“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式的专家群体,闯出了一条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的新路子。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